这里,有最温暖的记忆
这里,饱含着爱与忧思
这里,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我的东北我的家》与您一同走近天南地北的东北人……
第二篇:《48岁,我告别“铁饭碗”》点击听声音大片
▼▼▼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白雪覆盖着的黑龙江双鸭山国电燃煤发电厂大院就已是人来人往,赶着接班的工人三三两两去食堂吃饭。
黑龙江双鸭山国电燃煤发电厂大院
远处高高的冷却水塔冒着热气,燃煤车间的大烟囱飘着白烟,一路经过家属区、学校、体育中心、澡堂,在偏僻的西北角坐落着一个多平的小院,这就是张立志夫妇创办的佳特信机床工具厂。
佳特信机床工具厂
因为要赶订单,一大早五名工人就忙碌着,8台车床、铣床、磨床正在全速运转。
工人正在赶订单
张立志:看看这个设备,如果买要花50万,咱自己做也就花几万块钱。这些设备都是自己做的,如果都去采购,就不具备竞争力。
张立志夫妇
今年56岁的张立志穿着毛坎肩,说话时喜欢背着手,似乎不愿让人看到皴裂的手背以及手指上的黑色机油。而妻子王丽莹一早就带着工人开工干活,肥大的迷彩服外套上满是金属碎末的污迹。眼前的夫妻和墙上照片里的已经判若两人。
在这张9年前的照片中,张立志身着格子衬衫、灰色西裤,王丽莹身穿碎花连衣裙,化着淡妆,手拿时髦的皮包。那时,张立志在哈尔滨东安厂担任材料室主任,王丽莹在生产刀具的滨江电器做工程师。两个厂都是效益不错、提供福利分房的国企。
哈尔滨东安厂
尤其是东安厂,是哈尔滨人眼中的金饭碗,它与哈飞共同隶属于国家航空工业集团,哈飞生产飞机,东安生产飞机和汽车发动机。辞职前,张立志每月工资多。
张立志:说服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是很难的事情,那么好的国企你就不去了,要自己出来创业,影都没有的事,谁能说清明天是怎么样?原来确实是挺好,很安逸。
记者:现在你早上几点起来工作?
张立志:早上没有一定,三点也行、四点也行。第一重要的是生产,第二重要的是睡觉。今天早上你们要是不来,我们三天两天都不洗一回脸。
线切割机器需配合电脑操作
告别了舒适的办公室、温暖的家,张立志夫妇如今终日与轰鸣的机器做伴。
妻子:他晚上就在这睡,耳朵特别好使,丝断了也能听出来,床子一停,他就知道这个活完成了。
记者:可这空气也不好、声音也吵。
妻子:有时候他上楼去睡,可他就喜欢在这,还说听不着这机器声都睡不着觉,都已经习惯了。
张立志打年轻时就爱钻研。在东安厂他学到了很多,也曾提出低压电器件回收再利用,但领导没批准。
工厂内的图纸
妻子:他说,我都这个年纪了,再不尝试,我就后悔一辈子。说句实在的,国企也好也不好,它是个养人的地方,愿意随大流,怎么都好过。
年,张立志带着不舍告别东安厂,告别“铁饭碗”。那一年,他已经48岁。
张立志:我会那么多东西,再不干就都带到棺材里去了,等我开了这个厂子之后,比以前要累,但我再也没有觉得心里难受。我心情绝对好,累的只是一个身体。
身为工程师的妻子指导工人工作
拿出积蓄,卖掉房子,张立志开起了非标准零件的加工厂,客户是钢厂、电厂、机械建材等传统的重工业企业,大型设备定期检修需更换零部件。产品很快获得客户的认可,但是王丽莹说,太累了。
妻子:从干了这行开始,把我累得,有时候我俩也急眼,我说愿意干,你自己干吧,说什么我也不干了。我可快要干不动了,搬搬扛扛全是铁块子,毕竟年龄在这里呢。
在相隔公里的哈尔滨,家中的几位长辈很心疼他俩,但也觉得他们给一家老小做出了榜样。
长辈:我们都挺心疼他,担心是担心,但我很佩服他敢闯的劲儿,走出去总比在工厂挣死工资强。年咱们会餐的时候,我就提出中年要以张立志两口子为榜样,有个拼搏的精神、钻研的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改变生活状况。
然而,张立志女儿学的是生物制药,对这行不感兴趣,未来女婿虽然学的是自动化,但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工厂里的噪音、粉尘避之不及。
张立志正在操作线切割机器
张立志:个人感觉基础工业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都不这么干,什么时候能撵上德国。可孩子们都不喜欢干这行,我们也困惑,这么多东西扔下来很可惜。
不仅接班人难找,就连日常所需的技术工人也难招。附近有几家大型工业企业,虽然效益大不如前,但愿意出来闯闯的人寥寥无几。
张立志:在国企尤其是我们东安集团,像我这样的人很多,但真能迈出这步的很少。国企技术人才非常多,能力很好,但是没发挥出来。最早,我们东安微型车发动机占全国总量42%,可现在4.2%占不上了。是咱们不进步,还是别人进步太快了?
厂内存放的轴承零部件
尽管离开东安厂已经8年,但是张立志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