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昌河,可能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年和哈飞松花江一起并称小面双雄的昌河北斗星,再无旁的。一个歌手一辈子只有出道时的主打歌歌被人孰知,不得不说是种悲哀,昌河也一样。
北汽昌河Q7上市后销量维持在台左右
这并不仅仅是“印象流“。有数据表明,昌河汽车从年出现短暂的昙花一现后,便开始像段子里说的一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在乘用车市场处于爆发期的年,昌河汽车累计只售出了10万辆车,而就在去年,全年销量更是下滑到辆。
面对各个品牌的花式抢蛋糕,昌河并不想落寞的谢幕,为跳出泥潭实现革新,在今年年初,配合着北汽集团“集团化2.0”和“双转型”战略,北汽昌河提出了打造魔方化的“移动众创空间体系”的战略。旨在从传统汽车企业向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对应的,在产品上,北汽昌河分别在2月26日和3月21日,连续推出了定位为“越级智能家轿”,年销目标设定为5万辆的A6和定位为“智能空间SUV“的Q7两款车型,试图挽回颓势。
但事情并不尽如人意,市场对这两款车型反应冷淡,4月份昌河汽车的销量仅为辆,Q7上市后,销量只能勉强维持在台左右,今年1-6月份,昌河旗下所有车型加起来也仅卖出了2.5万辆。老款车型已是昨日黄花,新品消费者不买账。虽是三伏酷暑,昌河却在经历着冷峻的寒冬。
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昌河如何能够翻身?
诚如我们文章一开头所提到的,最初的最初,在月工资水平只有块,打个小面起步价就要15块的年代,一辆不知道一生会经多少人手的北斗星,拉货、载客,似乎无所不能。那也是昌河最光辉的岁月。
其实在早些年,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的初始阶段,产品都要沿着“多功能容量大,皮实好养还便宜”这个方向走。毕竟说起外观性能之类,大家还是更迷信合资车和进口车。包括昌河产品矩阵中的Q25、Q35、M50等,也都是这个思路,卖的也是不温不火。
但是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自主品牌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技术和设计的重要性,也花大量心力投入到正向研发,相应的,消费者和市场也开始对有诚意的自主产品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就造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自主品牌开始百花齐放。
按道理,这对于昌河在内的所有自主品牌都是一个莫大的机会,更何况昌河还有“小面情节”这种差不多是独一份的红利可以吃,再加上有北汽背书,只要沉下心做好几款有自己特点的产品,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应该不是很困难。
昌河却“另辟蹊径”,推出了外观像起亚内饰像奔驰的A6和名字撞奥迪脸撞路虎的Q7。外观神似某某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远如陆风X7,近看众泰SR9,但凡一推出,热度和曝光度就蹭蹭蹭往上涨。
但是这种效应就像饮鸩止渴,一旦过了热度,网友不再讨论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