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在很多年前,这就是个问题了。
在这种问话中,中国的汽车品牌,好像越来越多。而现在衍生的另一个问题,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汽车企业?或者说,中国汽车工业目前资源相对分散的状况,经过合并重组后,形成一些大的集团,这样,中国的汽车品牌可能会会更有竞争力?
这是个老话题,但最近疯传的一汽、东风,长安即将合并重组的消息,又让这个曾经的老话题,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实际上,把大型国有汽车企业进行资源重组,在中国汽车市场,早有先例。最先尝试的,好像是长安对同是军工企业的哈飞,昌河的兼并。虽然后续昌河退出,又被北汽收购,但长安重组哈飞真算不得一个成功的例子。哈飞作为一个老牌的军工车企,哈飞这个品牌在被长安重组后,基本彻底地退出了市场。
相对成功的例子,是上汽兼并南汽。在旗下品牌发展一直不太好的情况下,被上汽兼并后的南汽,起码名爵现在的发展状态比先前要好很多。
而之前,安徽省方面,也一直有把省内的两家汽车企业,江淮和奇瑞重组的意思。但是,虽然都是安徽省内的汽车品牌,但重组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利益分配,确实复杂。所以,这个事情到现在,基本是彻底的不了了之。
但是,无论是长安兼并哈飞,还是上汽收购南汽,北汽重组昌河,甚至奇瑞和江淮之间,除了长安之外,这些企业,基本都是省属的国有企业,起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和一汽,东风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一汽,东风,不仅是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加上长安,这三家汽车央企,哪一家的体量,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这三个庞然大物的企业,重组成一个集团,这个规模,在全世界的车企集团里,都算是排名靠前的。
虽然媒体传出了,整合央企的资源,更有利于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但是,这三个企业不仅地域分布不同,产品格局,也是非常复杂,更何况,都是老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优势与通病,从来都是共存的。
三个企业里,自主品牌的发展,除了长安现在可圈可点,红旗和东风,都算得上步履艰难。而实际上,一汽和东风,在自主汽车的投入中,一点也不吝啬。没有取得良好的业绩,其实和企业的属性,有很大的关联。
作为大型的国有企业,资源优势是一般企业不能比较的,但是,对应市场的能力,汽车终端消费的敏感度,国企的巨人症,好像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说把这三个企业重组,不要说产品如何定义和推广了,单就人事安排这一项,估计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虽然网络上这三个企业重组的消息,说的有鼻子有眼,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三个企业的重组,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未必,就能达到1+1+1大于3的结果。
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企业的规模和体量,也许是一种竞争优势。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经营理念和对市场变化要具备的敏锐。
所以,在一汽,东风在自主乘用车方面,都算不得成功的情况下,这种仅仅是体量增加的重组,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