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女青鯰
上周,我大车圈的新闻特别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
从新能源车的几把大火、铃木和长安正式分手,到30家车企被工信部公示、宝沃被传和神州租车搭上了线,再到北汽银翔重庆总部遭员工围堵讨薪、丰田公司正与吉利汽车就混动合作进行谈判,有一种让人误入了一刻也不消停的娱乐圈的即视感。
连大周末“躺尸”,都能在微博上刷到马斯克在加州某网络直播节目里抽大麻烟,以及多伦多宝马销售试图毒杀自己同事的新闻。闲不住的汽车圈,直接和社会版面扯上了关系。
可八的新闻这么多,我以为最值得说道说道的,是这一则:
9月3日工信部发威,公示了30家一年以上未生产新能源车的企业。
若在公示期(年9月3日-9月9日)内无异议,那么名单上的企业将被正式上报工信部。未来这30家车企若再次生产新能源汽车,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的准入审查,如不能满足《准入审查要求》,将被工信部撤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这份名单里既有华晨汽车、哈飞汽车、广汽本田、长安标致雪铁龙等传统车企,还包括万向汽车、金华时空新能源、波导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分析其中几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发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比如,被长安汽车一元接手50%股权的长安铃木就赫然出现在名单内。想当初,我写铃木败走中国的缘由时,就曾提到过,新能源是铃木汽车目前难以迈过的坎儿。如今铃木撤资,由长安汽车独立经营的长安铃木,何时才会布局新能源板块,完全是一个未知数。
而名单里的广汽本田虽然推出了第十代雅阁锐·混动,可惜到目前为止,油电混合并不在国内政策所列出的新能源汽车类型中。今年北京车展上旗下合资自主品牌——理念推出了最新的电动概念车EVConcept,表示新车会在年内上市,但到目前为止还并无进一步动作。
至于长安标致雪铁龙旗下唯一品牌DS,近两年销量低迷,守好传统燃油车这方阵地都力不从心,更无暇顾及开拓新能源板块了。去年年中,标致雪铁龙曾表示将从年起每年向中国市场投放一款新车型,新车型在长安标致雪铁龙深圳工厂生产,首批DS车型将为两款新能源车,一款为插电式混动车,一款为纯电动车。如今第三季度即将结束,我们依然没能看到新品的庐山真面目。
另外,名单里的华晨汽车曾于年2月上市过一款新能源车型——中华HEV,不过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其年的年销量为0。
而作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万象汽车,其掌门人鲁冠球于去年10月病倒在造车路上后,业内一度对万象汽车是否会继续造车都产生了怀疑。
值得注意,此次工信部公示附件里清清楚楚地写着“第一批”。后续必然有更多企业出现在“第二批”、“第三批”的公示名单中。
今年4月海南省长沈晓明透露,海南将于年前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时,依然有部分企业和业内人士怀着侥幸心理,把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和下达的一系列铁命令,仅看作是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一次机遇,是地产赚快钱时代过去之后,资本市场资金可玩转的最好方向。
现在想来,大家应该清醒了。如果说百年前燃油汽车替代马车是自发性地历史变革,那么新能源汽车对于汽油车的颠覆便是一场顺应时代的人为推动。
不要说我国,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美国加州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新能源的扶持、刺激都已经到了“不理性”的程度,包括公布禁售传统燃油车截止时间。
而这也意味着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国家层面的和品牌层面的,都将发生改变。无论既得利益者如何顽固不退让,都无法改变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索性,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被后人嘲笑为《红旗法案》的《机动车法案》,这一次并没有出现在各国的法案中,各家车企并也没有像一百年前的马车公司抗拒汽车一样抗拒智能化、电气化。
《红旗法案》中规定:每一辆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因为没有认清发展方向,英国失去了成为汽车大国的先机。
为了在未来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转变思路、投入巨资研发智能汽车和电动车。奔驰、林肯、捷豹路虎、丰田、沃尔沃,以及国内品牌北汽、长安汽车、比亚迪等诸多汽车巨头早已闻风而动,纷纷公布了全面实现电动化、混合动力化车型的时间节点。
姑娘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娱乐八卦爱好者,曾想过,当初要是没有误入歧途进了汽车圈,说不定可以做一名天天围着爱豆们打转转的娱乐记者,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可是再一想,娱乐新闻抢起时效性来,都是以秒计算的,还三不五时地曝出一个周一见、周三见(围笑脸),这是多少“前男友”面膜都补不回的伤呀!从这一点来看,显然我汽车圈要人道得多。
但是今年以来,大车圈明显进入了新闻富矿期。光是随便一列,上周的重大新闻手脚并用都数不完。
套用我前老板卫金桥的名言,“旺季卖车、淡季整人”。正是因为面临一个最坏的时代,旺季里埋头卖车的车企们,在愈发转冷的大势之下,不得不铆足了劲造出些声量(主动、被动的都有)。最后的厮杀之前,如果提前偃旗息鼓,悄然消失会成为最后的归宿。
但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不管你身居四大四小,还是自主品牌,亦或是冉冉升起的新造车企业,在变革期的乱世之下,只要体位对了,满足了某一个人群的需求,谁都有可能化身彼时取代“马车公司”的“汽车企业”,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