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的成功之道,首先,是源于创新的勇气。想创新,敢于创新,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大胆的创新,是五菱创新实践的三大法宝。
作者:沈小滨
来源:《IT经理世界》杂志
在中国,有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它制造的汽车被叫做“神车”,企业也因此被叫做“神企”,这就是上汽通用五菱。
如果你不知道这家企业,你一定知道五菱牌的“神车”五菱之光;如果你不知道五菱牌的“神车”五菱之光,你一定知道去年疫情期间的“五菱口罩”。
当中国发生疫情时,当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五菱汽车开始生产口罩,让汽车生产线秒变口罩生产车间,日产量万只,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口罩在当时那可真的是救命之物,抢都抢不到。
五菱的口号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这不仅仅是宣传语,这是五菱的使命,真的打动了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五菱就这样被老百姓恭敬了起来,被称做“神企”。
事实上,五菱一直都是为国为民造“神车”的企业,总是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制造正确的汽车。
当80年代人们需要一辆经商小货车,它造出了五菱微卡;当人们需要一辆商货两用的面包车时,它就制造出了五菱之光;当消费者想要一款能多拉货的汽车时,它又造出了五菱宏光;当市场需要商务级别的MPV时,它制造出了五菱宝骏;当中国人民喜欢城市SUV时,五菱SUV又上市了;当中国城市需要电动汽车时,它制造出了MiniEV,而且占据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MiniEV作为一款微型电动车领域,成功地进入了千家万户,让柳州市的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了28%,开创了一个时代,人们把它叫做“柳州模式”,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最让人骄傲的是,五菱之光之所以被称为“神车”,是因为在年,五菱之光登上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让人崇敬不已。
那么,上汽通用五菱,一家位于偏远地区广西柳州的“小企业”,在巨头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是如何挤入市场、创新成功的?特别是,上汽通用五菱是如何在产品和技术方面从无到有创新成功的?它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这对当下中国企业的转型、创新和升级,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五菱创新八大启示录》,期待对那些仍处于创新困境的企业,能够有所帮助。虽然这些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规律,但却是真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是具有规律可循的。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把握现在,立足创新;展望未来,布局当下,这才是真正的组织智慧之所在!
五菱“神车”创新八大启示录之一:创新首先需要一种勇气
创新可以源于模仿,但却不能止于模仿。创新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勇气突破,有勇气创变,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最后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五菱的造车之路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也正是在模仿中突破的。
上世纪80年代,五菱开始制造微型车,最初,五菱和吉利的李书福一样,没有国家批准的汽车“准生证”,是属于偷偷摸摸地造车。
穷则思变,正因为一无所有,最终造就了五菱的奋斗基因,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去探索。但从零开始摸索,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不仅起点太低,速度也太慢,模仿成为也会面临问题与挑战。
微车的产品和技术,最早来自日本,在80年代,日本的微车以其实用性强而独霸市场。不过日版微车也有局限性,那就是日本基于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一个《轻四轮车法》,对微车车身的尺寸提出了明确的限制。当这些微型车产品被引入中国以后,虽然中国没有类似的法规,但中国车企都不敢改动原来的设计,原封不动地对标日本车,继续沿用原来的设计。
当时重庆的长安面包车也好,还是哈尔滨的松花江面包车也好,还有景德镇的昌河面包车,都是这样。如果了解历史,这三家企业可都是有背景的大型军工企业,哈飞和昌河是航空制造企业,是飞机制造厂,而长安则是兵器集团的大企业,是制造军用越野车辆的。他们代表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制造水平。
而五菱则是一家位于广西柳州偏远地区的、名不见经卷的小企业,比起上述三家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能力,那可以讲差距不是一点儿大,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也不为过。但是五菱人不同,他们在模仿长安铃木微型车的时候,进行了大胆的改动,破天荒地加大了车身尺寸,以便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五菱之所以下决心改动产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负责技术的练朝春总是这样说的,他们认为在技术上就应该进行变革和创新,模仿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追赶;第二,五菱的基因,因为自己弱小,因为财力物力经不起折腾,所以五菱人永远思考的是,如何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永远要以客户为中心,其背后,其实是实际生存的需要,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指引,也不是什么政治口号。
微型车作为一种工具性产品,五菱人发现,很多用户都用这样的微车运送货物,所以在储物空间、载货能力等方面,有一种迫切的需求。当然,中国用户的这些需求,并非是日版微型车当初设计会考虑的,虽然当时的广告说有路就有日本车,但日本车却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市场需求。所有伟大的背后,都有一个卑微的开始;所有创新的背后,都有一个客户的故事。五菱的创新之路,就是从客户需求开始,大胆创新的。
从外部来讲,创新来自于客户,但从内部来讲,创新却需要勇气。为什么其它的厂家都照搬照抄,不愿意改动设计,而五菱人却要改动日本人的设计?五菱创新实践的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
五菱开发之初,对标的是长安之星,其原型来自于一款日本的微型车。但制造出来投放市场以后,发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用户的需要。为此,五菱人从市场的实际出发,从微型车的工具属性出发,决定加大车内储物空间,大胆地提出要更改车厢的设计,将整车尺寸加宽mm。最终,加大的空间,促成了五菱之光的最大卖点之一。
销售人员在卖车时,是这样打动客户的,他们告诉消费者,这款车与其它相比,一次可以多拉多少箱啤酒和汽水饮料,可以多拉多少货物。用户都会算账,多拉货就意味着多赚钱。当然,五菱之光的整体性能也很过硬,是国内第一款不安装安全气囊,也能通过国家安全碰撞法规试验的自主车型。所以,创新的成果,就是五菱之光的市场反馈非常好,销量特别大,增长特别快,到6年五菱微车的名气就有了。
五菱之光之后,五菱人尝到了甜头,想进一步做产品的改进和升级。当时五菱的总经理沈阳总,带领团队前往日本考察和取经,想向日本人学习经验,但到日本后,发现日本的微车多少年都没有太大变化,基本还是原来的状态。无奈之下,五菱人决定做自己的产品升级,他们决定进一步加大加宽三厢的尺寸,一个所谓的“大微客”时代到来了,这款创新的产品就叫“五菱荣光”。
在其他车企都还在固步自封的时候,在继续模仿日本车的时候,在没有人敢改变日本车设计的时候,五菱人第一时间开始求变,在变中创新,将车型进一步加长、加宽,把空间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抢到了大微客时代的全新市场。
二次创新的成功实践,强化了五菱人的创新意识,成功也需要习惯。随后,五菱车型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升级,开发了又一款新车型,名字叫做五菱宏光。大家知道,之前的微型车,其发动机都是在驾驶座下面的,在技术上叫做中置布局,但一般乘用车,专业人士都知道,是前置布局的。
当时的五菱人,不仅想造微型车,也还胸怀梦想,想制造乘用车,于是决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微车的发动机移植到车辆的前端,从发动机的中置布局转变为前置布局,同时,产品外观造型的改变也比较大。实际上,这款五菱宏光车型参考的原型车是日本的森雅。之前日本设计师限于日本法规没有设计第三排座位,而五菱宏光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功能性的需求,还特别为宏光设计了第三排座位。此外,还升级了安全方面的性能。
显然,所有这些升级都是有风险的,但正是这些大胆的创新变革的举措,使五菱宏光成为一款“神车”,单月的销量一举达到9万辆,年销量过百万,名符其实地成为当时全球车型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五菱神车也因此登上《财富》杂志的封面,而荣耀世界。
先有五菱之光,然后是五菱荣光,再然后是五菱宏光,一款一款的新车型,就是这样创新出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五菱“三光”车型的诞生历程。
回过头去,总结一下五菱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五菱的成功之道,首先,是源于创新的勇气。想创新,敢于创新,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大胆的创新,是五菱创新实践的三大法宝。
其次,创新除了胆量以外,还需要创新的能力。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的技术,并以此为基础,面向用户需求进行大胆探索,勇敢做出其他车企不敢做出的改变。
当时,在国内的其它车企,其实也有拉长车身的想法,但在轴距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拉长车身,面临一个技术问题,即整车的性能会大受影响。
五菱之所以敢于加大尺寸,是因为掌握了相关技术,敢于进行车型尺寸做大幅度的调整。多年以来,五菱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哪怕有些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挑战非常大,也没有退缩,这些诀窍都是在产品的实践中,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比如,把发动机由中置改为前置的项目,就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如果没有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队伍,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果敢决策和负责任的冒险,就不会有五菱的成功,也不会有五菱的创新模式,和五菱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