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但“一五”项目留下的“影子”依旧清晰——哈市如今确定加快构建的“4+4”现代产业新体系中,以航空工业哈飞(前身为哈尔滨伟建机器厂)、航发东安、哈电集团三大主机厂为龙头企业组成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哈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从最初松花江边的渔村,到中东铁路的中心城镇,再到“南厂北迁”初步定型的工业生产城市,哈尔滨的城市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一五”时期后,工业与哈尔滨的命运牢牢地捆在一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工业总产值增长迅猛
新增人口从事工业占比高
到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中,社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22.84%,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3.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3.24亿元,农业总产值万元。经过南厂北迁和“一五”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年哈市城区用地增至.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占城区用地比率由年的8.52%增至年的20.6%。
哈尔滨的工业部门、建筑与勘测部门职工快速增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职工与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大幅增加。至“一五”时期末,哈尔滨城区人口从年的83.2万人增长至年的.7万人。新增人口中,约60%的人口从事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业、建筑业。
新建扩建高等院校
城市路网孕育现代繁华
“一五”时期,哈尔滨还新建、扩建了哈尔滨*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商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土木建筑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焊接研究所、量具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西大直街、和兴路、学府路交会区域形成了集中的“文教区”,为哈尔滨经济发展开始储备科学人才。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壮大。年,哈尔滨初步形成“以中山路为纵轴、以文昌街为横轴的‘两轴’,以民生路、教化街、大直街、宣化街为内环的内、中、外三环,以通往呼兰、水泥厂、宾县等八条放射线”的干道路网格局。铁路由于客货运量增加,哈尔滨火车站迁出货运,建成大型客运站,铁路货运迁至三棵树至东门站。
“大厂精神”融入城市
“敬业精神”影响至今
环境恶劣、交通匮乏,荒地建厂、风餐露宿……无论“南厂北迁”还是“一五”项目,在各大厂*委的号召下,广大工人群众们把强大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动力,尽快实现了工厂开、复工。他们以苦为乐,各兄弟大厂间举办劳动竞赛,激发重建与生产的热情。
环境越是艰苦,精神越能凝聚。不畏艰辛的忠诚与奋斗,不惧困难的敬业与奉献,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大厂精神”是那个时代哈尔滨的一个标志。边清山说,这种精神力量在全市各行业、各阶层传递,大厂的爱国、奉献精神对年哈尔滨战胜松花江大洪水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大厂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讲究诚信、爱岗敬业的产业工人,他们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孕育和沉淀出的“敬业”精神,如今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精神内涵之一。